尽职尽责解民忧 真情为民践初心
- 发布日期:2023-09-01 15:33
- 浏览次数:
春风化雨润民心,点滴小事见初心。2021年9月,张海霞同志经阿拉善盟广播电视台推荐,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来到阿左旗巴彦浩特镇巴彦霍德嘎查,这位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媒体人转变身份,成为了一名乡村振兴驻村干部。从此,巴彦霍德嘎查就多了一个“忙碌”的身影……
一颗责任心:让“为民办实事”落地发芽
初到嘎查,为走近村民,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,张海霞将入户走访作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,深入了解村民的人口底数、脱贫户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生活情况,收入渠道与实际困难等。
入户中,脱贫户罗艺敏和李红霞这对双残家庭引起了张海霞的注意。深入了解后,她得知丈夫罗艺敏今年55岁,因3岁时一次意外事故落下了肢体2级残疾。他的妻子李红霞今年47岁,患有视网膜色素变形,双目无视力。这样一对特殊的夫妻是如何生产劳动的?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?他们该怎样增收致富呢?一长串问号在张海霞脑海里浮现,并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爱心的“种子”。
2014年,罗艺敏夫妻二人结束了在外10年打工的生活回到家乡巴彦霍德嘎查,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付出搞起了温棚种植和牲畜养殖,虽然辛苦,日子还算过得去,但每年自家农畜产品的销售一直困扰着他们。2021年11月,夫妻俩饲养的9头生猪到了出栏的时间,可在疫情影响下生猪没有销路且价格低迷,随着喂养饲料成本日渐增长,使得他们压力很大。得知情况的张海霞积极向亲朋好友、同事们推销生猪肉,订单有了但送货上门却成了问题,因巴彦霍德嘎查距离镇区有15公里的距离,夫妇俩既没有交通工具也无法提供送货服务。为了把生猪肉送到客户家中,张海霞又自告奋勇承担起了送货员,开车拉货、爬楼送肉……天刚蒙蒙亮,她已经到嘎查屠宰现场,看着分割、装车、送货直到夜晚10点才能回到家中,靠着一股毅力,仅凭她个人一次性帮助销售了5头生猪。“张主任,您是把我家的事当做自己家的事在办啊!”罗艺敏夫妇感慨地对张海霞说。直到9头生猪全部售完,这对残疾夫妇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喜悦,那一刻张海霞也无比欣慰,也下定决心让夫妻俩增收致富。
2022年6月,罗艺敏饲养的20头生猪又到了出栏的时间,有了第一次的经验,张海霞认识到必须找到销售的渠道。“群众的困难不能等、不能靠,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。”面对困境,她主动联系中国工商银行阿盟分行、盟、旗残联、阿拉善新希望助残公司、福彩中心等企业,向企业宣讲双残夫妻的创业故事,发起了企业职工扶残助困献爱心“团购式”消费帮扶活动。大家踊跃购买1400余斤生猪肉,罗艺敏夫妻实现销售收入25200余元。
驻村一年多来,张海霞帮助罗艺敏夫妇共销售35头生猪,增收十万元。同时,她还将罗艺敏夫妇的残疾证挂靠到阿拉善新希望助残公司,每月每人发放200月生活补贴,家庭一年可稳定增收5000元。
除了帮助脱贫户稳定增收外,张海霞与罗艺敏夫妇建立了良好的“亲人般”的感情。无论是温棚种植没有劳动力,还是家里老人、小孩生病,她都会无微不至的关心、关怀、帮助这个家庭。2022年春节前夕,罗艺敏87岁的母亲景玉秀意外摔倒造成胳膊骨折,张海霞焦急万分,义无反顾的拉着老人奔走各家医院寻医问药,看着老人发肿的手,她大胆尝试用传统中医艾灸的方式为老人做艾灸,经过几周的坚持,功夫不负有心人,看到老人的手消肿了,张海霞内心无比的高兴。
开展驻村工作以来,张海霞坚持把精准帮扶职责扛在肩上,积极发挥媒体人的优势,联络广电、报社等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利用抖音直播、新媒体,助力嘎查农户共销售滞销韭菜1.2万斤,芹菜8000斤,西红柿1000斤,菜农增加收入约4万余元,并在春节期间联系企业对嘎查脱贫户、大病户和残疾人等20户送去粮油、对联等慰问品,将驻村帮扶帮到了群众心坎里。
一颗事业心:走好“党建+乡村振兴”之路
新时代走好乡村振兴之路,党建引领是根本。作为驻村干部,张海霞始终认为基层党建工作是促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利抓手,于是她把协助嘎查书记从抓班子、带队伍、强堡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,引导驻村队员们积极发挥驻村力量,拓展帮扶内容,依托各类活动载体,发挥党建+群团组织作用,通过创新工作方式夯实组织阵地,在党建引领中展现新作为。
为充分发挥巴彦霍德嘎查优越的地理位置,运用好温棚区、果蔬采摘、大漠绿苑等基地优势,张海霞协助驻村工作队联合各级党组织开展2022年主题党日活动提供“点单式”服务,打造具有党性锤炼实践功能的党员志愿服务打卡点。同年4月以来,驻村工作队与阿左旗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发布14条帮扶需求,共有盟、旗18家单位3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嘎查温棚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义务帮扶种植户种植和采收玉米、萝卜、韭菜、番茄等农作物;同时各帮扶单位还帮助嘎查农户种植、收割农作物,缓解农忙时节嘎查劳动力不足,展现了嘎查“党建+”新品牌。
为有效落实国家惠农政策、助力巴彦霍德嘎查乡村振兴,张海霞主动与金融部门对接、沟通,促使中国工商银行阿盟分行首家乡村金融普惠服务点、国债便民服务站在巴彦霍德嘎查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挂牌,满足了嘎查“三农”客户的乡村金融服务需求。
自驻村工作以来,张海霞积极协调开展不同形式的党建活动,使巴彦霍德嘎查重新换发了生机,也成为各级媒体报道的焦点。
一颗赤子心:一段驻村路,一生驻村情
“且把他乡作故乡,那就为这一片土地尽心尽力做些实事吧!”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张海霞意识到,嘎查治理除了环境卫生的整治外,更主要的是让村民有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意识。她与嘎查委员许秀霞同志历时二十多天,为双残家庭罗艺敏、李红霞夫妇清扫、粉刷、布置房屋、庭院,使他们的家庭生活环境焕然一新、明亮整洁。在她们的示范、影响和带动下,嘎查其他村民的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,村民景天云、景学文、周明德等家庭也纷纷自觉行动起来,清扫房屋,整理院落,改善人居环境。
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驻村工作期间,张海霞和队员们把改善环境、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,主动引领带动农牧民群众投身到嘎查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,常态化开展清扫环境卫生的志愿服务活动,号召嘎查居民们跟着党员行动起来,为建设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与此同时,张海霞还主动联系阿左旗残联、人民银行党支部和新希望助残公司在巴彦霍德嘎查温棚区开展“助力乡村振兴·共建美好家园”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,通过环境卫生整治,为嘎查环境治理、改善村容村貌贡献力量。
在张海霞的带动下,巴彦霍德嘎查嘎查环境治理卓有成效,乡村容貌焕然一新。脚下沾满泥土,心中沉淀真情。在驻村的这些日子里,张海霞将群众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家事,千方百计用心、用情去服务百姓,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,用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和纽带。驻村行将两年,历经了巴彦霍德嘎查的春夏秋冬,张海霞遇到了很多温暖的故事和温暖的人,收获了成长与历练,收获了心中的阳光,照亮着她驻村的路。
“虽然辛苦,但很欣慰”,张海霞深知驻村工作任重而道远,接下来的日子她将进一步激发嘎查发展活力,促进人民群众持续增收,不忘初心使命,用心书写责任与担当。